二手房房產經紀人“恐慌式營銷”,假“搶”房真營銷
發布時間:2012/12/29 11:59:00 瀏覽量:-
“房東又提價4萬元,整個小區就剩這一套了。你再不來訂,就被別人搶了。”上海浦東廣蘭路附近一家小型房地產中介機構業務員白楊(化名)正用恐慌的語氣給幾位客戶打電話推薦一套老房子,可還是沒等來客戶。
“恐慌式營銷”是房地產中介機構常用的手法。盡管實際情況并非像白楊所說的那樣,可他仍要不斷地營造房源稀少、房東漲價的氣氛,以給買家施加心理壓力,使其感到恐慌,最后匆忙購買。
白楊介紹的這套房子,已在多家房地產中介機構掛牌一個多月。11月初房東掛牌價160萬元,還可議價。在得知同棟樓有同樣戶型賣了160萬元后,這位房東立刻跳價至164萬元。白楊說:“早就已找好買家,談好價錢,可在聯系房東時他突然跳價。于是,買家放棄了這套房子。”
此后,隨著樓市回暖、房價回升消息不斷傳出,二手房賣家心態漸漸發生改變,提價現象不在少數。12月初,這位房東將掛牌價提高到166萬元,雖然多家房地產中介機構都在賣力推薦,可仍未成交。12月中旬,在網上突然鋪天蓋地報道一線城市恐慌性搶房的新聞后,這位房東又迅速提價至168萬元。
“現在只要同買家說這套房子的價格,就很少有人會繼續談下去。”白楊表示,像這樣掛牌一個月以上還未售出的房子并不少,只要掛牌價提高3%以上的,幾乎都要一個月才能成交。有的房東甚至一次提價10萬元,買家不感興趣,連房地產中介機構都懶得推薦了。
中原地產浦東某門店主管裴明(化名)表示,成交也不容易,房地產中介機構業務員常常要帶十幾撥客戶去看房,才可能有看中的。
“市場確實有回暖跡象,但與2009年的情況相去甚遠。搶房的情況僅限于個別特別好或價格特別實惠的房源。”裴明表示,2009年時他們幾乎不用去找買家。買家會自己上門,甚至早早付好定金,對房子連看都不看就由房地產中介機構代為定下。現在雖然賣家強勢,但買家也不著急。
在實地調查幾個位于上海浦東新區的二手樓盤、走訪多家房地產中介機構后,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現樓市回暖遠未到需搶房的程度。買家幾乎都是首次置業的“剛需”,成交的絕大多數都是150萬元左右的房源,并仍有2%左右的議價空間。
“很多房東撤回房源,想等到明年3月以后再賣房。可房價繼續上漲很可能招致更嚴厲的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