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出現“崩盤”質疑,樓市或重新“洗牌”
發布時間:2014/5/24 9:05:20 瀏覽量:-
2014年以來,房地產市場持續偏冷,樓市出現了各種聲音,“崩盤”、房企破產、房企逃命年……針對市場的種種疑問,日前,在星河灣牽頭召開的“2014博鰲·21世紀房地產論壇(廣州)峰會”上,住建部專家、經濟學家等共同分析了當前房地產市場的熱點問題,探討當前社會轉型背景下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房地產的健康發展之路。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關于城鎮新增住房面積25億平方米這一驚人數據,其實是涵蓋了農村宅基地等面積,實際數據只有一半,即12億平方米。”
秦虹認為,隨著市場成交陷入低迷,近期房地產“崩盤論”開始盛行,其中一個重要論據是中國新建住房所占GDP比重相對于歐美過高。不同發展階段房地產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歐美在發展階段時期,房地產所占比重也是很高的,而今天,歐美走入發達國家行列,房地產市場以存量房為主,二手房完全可以滿足市場需求,因而所占比重較中國低,而中國依舊是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依舊緩慢,房地產所占比重大也是合理的。對地產業未來的發展,她的判斷是:第一,高速增長已經過去,低增長將成為常態;第二,新房交易為主體的時代將過去;第三,以住宅開發為主體的時期也將過去。
經濟學家、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在荒郊野嶺建的房屋受到的沖擊會比較大。”
鐘偉認為,由于供求關系失衡,未來地產下行已經不可逆轉,第一,公眾關于房地產市場只漲不跌的信念已經動搖;第二,市場利率化提前到來,投資途徑增多,使得房地產投資需求不斷減弱;第三,供求關系嚴重失衡,供應量遠遠大于需求量,將嚴重打擊地產市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調整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供大于求,我認為是常態。這種狀態可以促進市場的洗牌,促進市場的整合,提升市場的品質。”
巴曙松指出,當下依然有一些開發商將開盤首日去化率定為60%。早些時候,日光盤早已不是新鮮事,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幾乎沒有選擇權。因此當前市場冷卻,是房地產回歸理性的必要,是房地產回歸新常態的必要。接下來的一兩年內好的公司不斷地擴張和收購,不好的公司投降,退出市場。
星河灣集團副總裁張學鳳:“星河灣的市場份額來自于一線城市,致力于打造第一居所,這是企業抵抗市場風險最有力的武器。”
張學鳳表示,在目前的情況下,房屋投資屬性去掉后,最重要的就是居住屬性,實際上房屋有沒有市場,有沒有消費者愿意買單,最重要的就是能否更好地滿足客戶的居住需求,成為房屋或者是家的第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