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需”者首套房作為投資品 “限購令”難限制投資需求入市
發布時間:2012/11/26 9:26:25 瀏覽量:-
張偉(化名)兩年前在北京市通州區買到了這套68平方米的房屋,現在的市價較當初購房時上漲了近20%。上周末,他終于完成了收房手續,拿到了自己在北京的首套房鑰匙。這頗符合張偉的預期。
在他的計劃中,雖然這套房屋是用于自住,但隨著房屋的升值,他將來就能用更多的資本在市區換一所大一點的房子。畢竟對于在三元橋附近上班的張偉來說,每天的路程確實有點遠。
李娜(化名)的想法更為實際。去年她在北京大興區購買一套現房,這是她在北京買的第一套房,但直到現在還沒裝修。她甚至對這套房的質量毫不在意,在今年的北京雨季,這套房有一些損壞,她也沒有專門找人維修。
這是李娜唯一的一套房產,目前她與男友租住在百子灣附近。在她的計劃中,新購的這套房屋原本就不是用于自住,而是純粹作為投資品。“工作了這幾年,好不容易攢下一些錢,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它貶值。”她說。即便每月的收入半數都用于還房貸,但與把錢存在銀行相比,她還是感覺更“踏實”。
在北京的年輕人中,抱有類似張偉和李娜想法的不在少數。這些“剛需”人群將首套房賦予一定的投資品屬性,以一定程度上對沖未來的房價上漲。一些資金實力不足的購房者選擇合伙買房,計劃在將來出手時按照出資比例分享房屋增值的收益。
資金貶值的壓力和投資渠道的缺乏,促使不少人把目光轉向房產。此前,這類人主要是專業的投資客,如今越來越多的首套房“剛需”人群也加入其中。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北京已沒有純粹的自住型需求,因為多數房屋兼具自住與投資的雙重屬性,包括首套房和二套房。
因此,傳統意義上的“剛需”已很難再用房屋套數來界定,以往以首套房和二套房為代表的“剛需”正面臨不“剛”的尷尬。從這個意義上說,“限購令”似乎難以徹底限制投資需求的入市。
分析認為,資金避險情緒的出現不僅與投資渠道缺乏有關,更與“限購令”等樓市調控的行政手段密不可分。去年以來,一些房地產開發商在銷售過程中增加了一套說辭:“越限,越能凸顯房子的價值。”這與高端住宅市場的熱銷是同一個邏輯。自從國土部在2004年推出“限墅令”以來,別墅的稀缺性和資產保值功能凸顯,帶動高端住宅市場持續多年被看好。
限購政策在凸顯房屋價值的同時,也催生了一些恐慌性購房者。恐慌情緒的蔓延又容易導致成交量和房價的大幅波動,這顯然與調控目標背道而馳。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0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不含保障房)平均價格上漲0.4%,自6月以來已連續5個月上漲。盡管歲末年初是傳統銷售淡季,但不少地方的樓市成交量不降反升,房價也回到調控前的水平。
本文由房產中介軟件轉載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