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養老”推廣效果難預測,養老地產前景可期
發布時間:2013/9/22 10:47:39 瀏覽量:-
“以房養老”的服務提出,引起了社會的一直反響。日前,國家制定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出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
《意見》一出臺,便引發了社會熱烈的討論。從此前的實踐經驗來看,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均不同程度地嘗過“以房養老”這只“螃蟹”,但均因效果不理想而進展緩慢。同時,國內也已經有不少開發商諸如萬科、遠洋等企業早已布局這一市場,但均未能產生很好的效益。那么,此次《意見》出臺后將會對養老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推廣面臨障礙
研究報告中提到,事實上,國內“以房養老”已試點多年,但多種因素導致推廣緩慢。
李瑩認為,“以房養老”是一種新型的養老保險業務,即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老人將自己的產權房抵押出去,在繼續享有住房使用權的情況下,取得一定數額的養老金,對于退休后收入較少、子女能力有限的老人而言,可以作為養老金的一項補充。這種養老模式在國外的運作較為成熟,我國部分城市在五六年前開展過這類業務試點,包括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但真正辦理“以房養老”業務的老人數量并不多。
目前來看,“以房養老”模式在我國推行存在一定的障礙,主要是受到固有的社會觀念影響,并且缺乏與之相對應的一套法律法規。首先,中國人具有強烈的家庭觀念,老人們普遍存在把房產留給子孫的觀念;其次,目前大部分金融機構提供的“以房養老”產品為10年期產品,時間過短,難以滿足老人的實際養老需求;第三,缺乏對金融保險機構的監管體系,“以房養老”業務辦理存在風險性,老人擔憂機構提前將房產售出或者合同未到期時機構倒閉等問題。
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胡景暉告訴記者,目前實際的 “以房養老”大都發生在家庭內部,大致分為以下幾種形式:父母接受子女的養老資金支持和日常照料,作為對價,身后以遺囑繼承的方式將房產給予提供資金和照料的子女繼承;子女出資為父母購買郊區的養老公寓或繳納養老院費用,父母將城區的房屋贈予子女居住;無子女的老人接受旁系晚輩的養老金饋贈和日常照料,身后以遺囑繼承的方式將房產給予提供資金和照料的旁系晚輩繼承。這些發生在家庭內部的“以房養老”似乎更符合中國人的情感倫理和家庭觀念。
胡景暉強調,目前銀行之所以開展的“以房養老”、“倒按揭”業務極其有限,主要是因為這些用來做“倒按揭”的抵押房產房齡較老,70年土地使用權所剩時間不多,房屋價值難以認定所致。
胡景暉表示,從2007年北京石景山區的“養老房屋銀行”、上海公積金管理中心的“以房養老”,到2011年中信銀行也推出了基于老年借記卡的“倒按揭”業務,或因養老觀念不合,或因申請門檻過高,最終均以失敗告終。
養老地產前景可期
盡管“以房養老”在國內的實踐效果并不理想,但記者接觸的多位市場人士均對這一市場前景表示樂觀,認為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將會產生更大的購房需求量,同時這一市場將會有一個較大的加速發展,未來市場規模也將非常可觀。
李瑩表示,盡管“以房養老”實施情況并不理想,但其概念可能會催生更多的購房需求。 “以房養老”模式,顧名思義,即用房子來養老,而國家層面提出這一方式推廣試點,給房屋賦予了養老的特殊功能,再度強化了房子在中國人心中的重要性,這對于房地產市場將起到間接的促進作用。
李瑩表示,我國養老體系尚不健全,老齡化加速,老年人數量快速膨脹,存在一定的養老金支付危機,或者說養老金總體趨勢是不足的。在這一背景下,人們為了在晚年有足夠的保障,對房子更為依賴,購房動力增強,從而間接推動房地產市場成交量上行。
同時,老齡人口的增長讓越來越多的房企涉足養老地產,包括萬科、保利、遠洋、首創等。李瑩認為,此次國務院發布的文件中明確提到,未來養老服務業將是政府托底,市場為主體。為了鼓勵市場力量參與養老事業,預計國家將出臺一定的優惠政策,那么除了金融保險公司以外,房地產企業在養老產業中也將有不小的發展空間。據初步預計,到2020年,我國60周歲以上的人口將超2.45億,意味著未來幾年將有過億套養老住房需求,這對于養老地產是一項利好因素。
偉業我愛我家副總裁胡景暉則告訴本報記者,“以房養老”的核心在于如何真正盤活閑置的住房,為保證房屋高效、可持續利用,養老機構民營化、運營模式金融化、中介機構嵌入化將成為未來“以房養老”模式的三大必然趨勢。